值此年關之際,回顧新豆上市初期,在豆農、糧商的熱切期盼中,迎來了2022年新季大豆。自湖北地區早熟豆開始,諸多氣候方面的不利因素就開始縈繞著今年新豆;緊接著黑龍江省綏化地區新季芽豆開始進入市場,應了當時“高開低走”這一說法;隨后,河南、安徽等地陸續開始收割,盡管今年南部地區新豆質量尚可,蛋白含量與往年幾乎持平,豐收豐產本應是值得開心的事情,但是近幾年我國疫情反復,使得我國市場消費水平不斷下滑,經濟衰退明顯。
時至今日,我國國產大豆購銷形勢嚴峻,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,那么現階段豆農、糧商應該關注的重點應該在哪,新豆后市就這么一直蕭條下去,再無逆轉了嗎?讓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。
政策:國家政策宏觀調控
當前新豆余糧充足,加上前期中儲糧拍賣增加,即使成交率并不高,但對于今年過盛的產量來說,也給市場造成一定的擠壓?,F階段新季大豆消耗約有兩成左右,對于一直處于低迷的現貨市場來說,后期壓力巨大。前些日子有傳言,黑龍江省儲將收購20萬噸新豆,或以競價采購形式進行。姑且不論收購價格和收購形式如何,僅此收購量也可以緩解一部分市場壓力。若后期中儲糧可以增加庫容量,也勢必給今年糧質不佳的東北新豆一絲喘息的機會。鑒于當前階段部分地區地儲暫未開通收購渠道,但若后期國家出具相關政策加以干涉的話,那么我國今年新豆后市也并非一蹶不振,或許對于目前的形勢來說,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前期國家鼓勵農戶種植大豆,那么待到一定時機,一定會采取相應政策進行調控,斷然不會讓廣大豆農、糧商喪失信心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,實時掌握國家政策信息,關注各地基層政策變化,及中儲糧后市購銷政策調整。
環境:疫情政策不斷優化
近期,我國政府不斷更新優化疫情防控政策,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率先落實施行。雖然經濟恢復不會立竿見影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國經濟必然將趨好發展。待各地陸續恢復運輸狀態,貨源流通逐漸暢通,加工廠開機率也會大大提升,給當前疲弱的市場帶來短期的利好消息。
年后隨著氣溫逐漸回升,豆制品的需求也會減少,疊加今年淡季提前,時間拉長,且入冬后蔬菜價格一直偏低,后期市場消耗也有待加強??偟膩碚f,盡管今年大豆購銷不盡如人意,但隨著我國政策的不斷調整,后期市場經濟還將逐漸得到好轉。豆農、糧商們切勿操之過急,盲目看淡后市。
外因:進口大豆到港數量
今年的新豆市場可謂是“內憂外患”的一年。不僅僅是我國自身經濟狀況不佳,疫情不斷,外加進口大豆不斷沖擊我國國內市場。前期,進口大豆受制于密西西比河水位下降,運輸時長增加,到港時間不斷延后,導致我國前期進口大豆價格一路飆升,后期和國內新豆價格持平甚至高于國內豆價。但當前進口大豆逐漸到港上量,價格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時間里,各港口不同程度掉價。
截止至今日,天津港口美灣豆凈糧分銷價為5760-5770元/噸;山東港口凈糧分銷價為5860元/噸左右。鑒于前期美灣大豆吃緊,烏拉圭大豆作為替代品消耗過量,現階段多數地區港口處于缺貨狀態。如果一直這樣下去,那么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類似質量的豆源價格將承受巨大壓力。
就目前的情況來看,后期豆農、糧商們需要重點關注進口大豆到港時長是否增加,能否持續供應國內市場,如若后期進口大豆到港量出現斷檔,那么或會階段性的給新豆價格帶來一定支撐。
自身:適時轉變庫存結構
現階段最為重要的還是我們豆農、糧商們自身的一個心態調整。多數地區豆農們手中余糧還是占較大比重,盡管近期中儲糧收購價格下調,部分豆農惜售現象有所緩解,但目前市場銷售停滯,貨源外發量有限,且市價不足以支撐貿易商前期的采購成本,所以貿易商采購狀態不積極,抓緊時間消耗庫存。
如果今年新豆大量堆積到年后,價格一路走低的話,2023年度新豆種植面積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,到時候新豆種植量減少,后期市場供給不足,那么一定會收購陳豆作為庫存補充。所以對于當前市場情況來說,廣大豆農、糧商們要適時調節庫存結構,無須過分囤積,更不必徹底清庫,酌情保證一定的市場供需下,采購優質糧源作為儲備。不論何時,優質豆源始終受市場關注與追捧。
說到這里,筆者相信,雖然當前豆市低迷,不盡如人意,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更多的利好因素將給豆市帶來新的曙光。所以,當前全國各地的豆農、糧商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控制市場風險的同時,依據自身情況適度調整庫存結構,切勿盲目跟風。欲了解更多大豆行情數據以及未來走勢,敬請持續關注中國糧油信息網的官方網站(http://www.chinagrain.cn)以及APP(http://www.chinagrain.cn/app)和微信平臺(graininfo)或可致電0451-88001128咨詢,成為中國糧油信息網的會員,享受更多特權。(中國糧油信息網 劉佳/審稿 尹秀穎)
特別聲明